先鋒“打樣”組——我眼中的測量工作 | |
| |
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對于工程來說是“施工未動,測量先行”。作為工程建設的馬前卒,我所從事的測量工作是將工程中的一磚一瓦甚至是一臺價值千萬的設備,“定”制在設計思路的完美結合點上,發揮其特有價值。因此,我和我身邊的更多測量人,不僅通過辛勤勞動去丈量每一寸土地,更用獨特的“眼睛”去發現工程人的社會價值。 流程“打樣”,先畫個邊 測量是工程施工的眼睛,也是流域治理邊界的丈量者,我們必須分得清輕重緩急。 2022年1月,是鄭州賈魯河災后重建工程大干的攻堅時間。寒冬、疫情、施工、期盼,我們選擇了義無反顧——干。 在賈魯河流經許昌、周口、開封三市交界的地方,測放兩岸的征地邊界,就是賈魯河綜合治理施工4標段的首要任務。為了保證征地邊界的準確性和清晰度,一群測量員帶著安全帽、扛著儀器在20多公里的河道兩岸沿線來回穿梭。他們有的用儀器測點,有的拿彩旗標記,有的用白灰撒線,有的和村民溝通,每間隔20米進行一個點接一個點的測量…… 為了節約時間提高工作效率,測量小隊早上出門的時候,衣服口袋里總是鼓鼓囊囊的裝著各種“寶貝”:饅頭、咸菜、雞蛋,餓了就吃兩口,冷了就搓搓手跺跺腳,累了就原地休息兩分鐘,中午的田間地頭就是餐桌,白天的河道兩岸就是工作地點,而晚上踏著黑夜回歸的營地,就是休息充電的“能源站”,他們總是以不同的身份出現在不同的地點。 腳下的泥土是心中的執著。十天時間,他們完成了河道兩岸20公里6條征地邊界的測量標線,為工程后續施工贏得了寶貴的時間,6000個點圈起來政府、業主、監理、設計、公司和百姓的共同愿望,得到了政府各級領導、業主、監理和參建方的一致認可。 測量人員們測的不僅是征地邊界,更是邊界內的工程責任。“淇則有岸,隰則有泮”,凡事都有邊界,保持邊界,既是處事的原則,也是做人的底線。 技術“打樣”,先定個點 工程測量是每道工序的“標尺”,建筑物的平面位置、幾何尺寸、高程、精度等,都要靠工程測量人在施工現場精確把控。 “左岸4毫米、站上3毫米......” “收到!” 在引江濟淮三標試量泵站,對講機里傳來了清晰的聲音, 測量人員正在測量泵房混凝土模板點位。泵站結構復雜,測量放樣之前,測量隊員們要將施工圖紙和設計文件多次識圖、反復校核幾何空間尺寸,把主要的測量參數深深地刻在他們的腦子里,還需要反復比對測量方法,不斷提高測量精度和效率;泵站精度要求高,首先要保證控制網的精度,還需要在控制網的布置、埋設、觀測、平差等過程都嚴格按照規范和設計要求進行。 “只有這些主要測量參數還不行。”此時,我擔任任項目測量隊長,深知測量人心中要裝著控制網,在控制網上布控泵站的精度,同時,還要在控制網的布置、埋設、觀測、平差環節,確保設計圖紙的意圖準確體現在立體構筑物上。為了保證上下引渠、閘墩、進出口流道、機組安裝等空間尺寸的精確,防止鋼筋、埋件安裝偏差影響混凝土結構體型的精確度,測量人員不分晝夜、不計寒暑、孜孜不倦、精益求精的測量各個點位。他們背著沉重的儀器,靠著兩條腿,每天天不亮就出發,天黑無法測量才回來,往返于各個點之間,即使任務緊張時候顧不上吃飯、在野外啃方便面也毫不在意,當好了工程的“千里眼”和“標尺”。 工程測量定的不僅僅是一個個點,更是精準的長寬高厚的控制定位。工程測量的每一個點,都是始終不變的精準定位。 社會“打樣”,先選個值 工程測量是建設的“先行官”,同時,也貫穿于工程施工的全過程。工程測量是建筑工程施工主旋律的序曲、尾聲及和弦,是和諧社會發展的重要參與者。 滿足需求,做老百姓心中的知心人。在分局很多項目的工地上,經常可以看到地方老百姓圍著扛著儀器的測量員 “閑聊”。“閑聊”的內容五花八門,有的讓項目幫忙修一條上堤便道,有的咨詢工程建成后的規劃效果,有的讓幫忙測量下他們家的占地面積……曾問過他們為什么找測量的聊天,他們說工地上經常見測量這幾個人,面熟而且親切。測量隊員們也把他們訴求反饋給項目,項目也會快速解決地方老百姓合理的訴求,這時候的測量成起到了紐帶的作用,拉近了項目和地方老百姓的心。 “神操作”加持,做安全施工的保障者。施工前期,測量人員都會快速組織,完成施工區域地形、地貌的測量,為項目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提供準確的基礎數據;施工過程中,他們可以用2分鐘時間快速的架設好全站儀,立棱鏡桿時可以紋絲不動……他們的“神操作”可以高效地測量施工區域地形,為各部位施工提供精準的位置、尺寸、高程等信息,確保工程按照設計圖紙結構要求進行施工,還可以實時對工程結構和基礎進行監測,及時發現和預警可能出現的安全隱患,成為安全施工的保障者。 做難事必有所得,作為測量人,苦點累點只是過程,眼前的繁花似錦、生態平安、路通心通,才是人間值得。 回眸這幾年,賈魯河、汜水河、米河等災后重建涉及到的水利基礎設施、城市道路、橋梁、建筑物等基礎設施的建設中,每一道工序測量的數據背后都關系到工程的質量和安全,每一個細節的精確呈現,保障了河道能繼續發揮作用,他們用測量的手段打通了工程建設和社會、政府、百姓需求互通的“最后一公里”,實現了資源共享,從而提高整個建筑施工項目的高質量發展,保護了兩岸群眾生產、生活安全。這對于測量人而言,又何嘗不是一份滿滿的驕傲! | |
【打印】 【關閉】 |
瀏覽次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