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線故事】就是“愛較真” | |
| |
四季更替,不輟晨昏。 在公司二分局項目施工現場,有這么一群 “愛較真”的技術人:他們專啃“硬骨頭”,義無反顧、揮灑汗水,在勤學苦練中不斷創新;他們傳承工匠精神,嚴謹認真、精益求精,年輕的臉上洋溢著特有的沉穩執著…… 李小龍,36歲,現任環北部灣廣東水資源配置工程A3標項目總工。 翻開他11年的工作“字典”,從未有過“放棄”兩字。無論面對如何棘手難題,他都沖在前面,卯著勁兒地鉆研克服,在大家的眼中,李小龍凡事都“求真”、凡事都“認真”、凡事都“較真”。 A3標項目金銀河隧洞開挖洞徑不足4米,洞徑偏小,若使用常規鉆爆臺車只能通過裝載機配合來回托運,不僅效率低、影響施工進度,而且還存在很大的安全風險。 “等靠不能解決問題,辦法總比困難多。” 在尋找解決辦法的過程中,有人給李小龍建議采購適配的鉆爆臺車,既“省心”又“省事”,但是被他果斷拒絕。他要的是一種省時省力還降本增效的辦法,這種“懶省事兒”解決方案是絕不能接受的。在無數個燈火通明的夜晚,李小龍帶領技術團隊不斷摸索研究,認真琢磨和試驗:通過對小型卡車進行部分改造,制成可拆卸模塊,保留鉆爆臺車核心功能的同時,也滿足小洞徑隧洞內移動需求,難題迎刃而解,各個工序間的銜接也更為順暢。 “不到現場不能全面掌握施工信息,不對現場情況經過再三對比論證,就無法設計好更優的施工方案。”這是李小龍的工作原則。雖然工作并不輕松,但他認為只要是自己所熱愛和追求的,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 縝密破局,執光開路。 若有人問南河樞紐項目職工對王松的印象,回答中肯定都會包含一個關鍵詞——“勤奮”。作為項目副總工程師兼項目技術部主任,他在日復一日的工作實踐中,浸潤歷練,蓄力沉淀。 項目前期基礎處理過程中,王松敏銳地發現按正常施工,灌注樁鋼筋籠接頭多、焊接時間久,不利于后期作業。 “做技術的,多跑、多問、多看、多做,準沒錯。” 在問題面前,王松犯起了牛脾氣。他帶領團隊成員多方調研、反復試驗、大膽創新,從發現問題、提出建議到優化方案,他與技術團隊對每一道工序、每一個細節都精益求精,逐個擊破,確保每個步驟實施起來絲毫不差。在王松帶領下,項目團隊對施工工藝進行改進,先將鋼筋籠的鋼筋接頭進行套絲,再使用鎖母套筒對鋼筋籠接頭進行連接,把每一根樁施工時間縮短了四個小時,為項目的高質量推進夯實了“穩”的基礎。 “如果沒有堅持不懈的重復播種和守望等待,定然不會迎來滿山芳華的驚喜。”張璐瑤說。 現年29歲的張璐瑤,是佛山順德試點連圍項目技術部主管,第一次見到她,我們腦海中便浮現出梅花的形象。 在研究項目前期排查工作過程中,張璐瑤發現若采取人工排查方式,不僅耗費大量時間,而且排查成果的準確性難以保證,后續施工過程中存在變更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施工工期。為有效提高溯源效率,她著手研究信息化在排查溯源中的具體應用。 施工方案的制定是一個綜合的過程,盡管提前做了大量的知識積累,但在撰寫施工方案的那一瞬間,張璐瑤卻依舊感到對工程施工方面的知識欠缺。 她向領導和同事請教,再通過相關專業文獻加以佐證。遇到繁雜的數據便以列清單的方式,標明輕重緩急,再一一落實。通過克服孤島思維,擺脫掉路徑依賴,堅持以結果為導向,最終張璐瑤參與研究的《信息化系統在水環境治理前期排查階段的應用》技術創新成果,榮獲公司 2022 年度科技進步獎。該成果將前期排查、成果上傳、在線溯源和人工復核等工作進行整合,連通各信息化系統,讓數據實現最大化的利用。同時,依托網頁端、GIS 端以及易排查 APP 端等形式,實現排口的一鍵式快速溯源,確保了溯源過程整體進度,讓溯源過程保持安全穩定、快速優質的可控狀態。 執著于當下,純粹于理想。 “就是把技術做細,把工作做扎實,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技術水平,用實際行動詮釋電建青年的使命與擔當。”他們有著同樣的認識和情懷。 李小龍 王松 張璐瑤 | |
【打印】 【關閉】 |
瀏覽次數: |